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2:13 点击次数:137
唐末五代以来,首先,天下战乱不止,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,土地荒芜。其次,大地主阶级兼并土地,不向朝廷交税,这两点都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。先说第二点。
柴荣深知入地问题是政权的基石,土地问题不解决,帝国大厦没有地基。随时可能崩塌。因为五代十国的大地主多是军阀,立军功者,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帝国安危,所以柴荣暂时没有动他们的土地所有权,但还是想办法从他们兜里掏钱。柴荣的办法是:取消所有权贵的免税特权,不管你是谁,你只要占有土地,就必须向朝廷交税。柴荣在地方上派驻“苗使”,清查土地亩数,然后按亩收税,甚至是至圣先师所在的孔庙,也要交税,一个铜子也不能少。
敢向孔子收税,敢与暮气沉沉的旧世界彻底决裂,柴荣前无古人。
图片
显德五年(958年)十月,柴荣派遣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“分行诸州,均定田租”。行前,柴荣把自己对土地的态度告诉艾颖等人:决不允许让少数人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享福,无论他们的口号多么响亮。在少数衣冠楚楚的达官权贵与衣衫褴褛的穷苦百姓间,柴荣毫不犹豫的站在了穷人中间。
柴荣出身穷苦,他知道底层百姓生活不易。但要安抚百姓,其实在柴荣并不难,因为战乱连年,导致大量土地荒废,可以让百姓种地。在柴荣的主导下,政府规定,农民可以向政府申请耕种土地,政府在审查合格后,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。
这些土地以前都是有主的,只是在战乱中或死或逃,如果旧主回来要地,怎么办?柴荣天才的想到一个办法。
显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,柴荣下诏:旧主在三年内回来,交还一半土地,剩下的归现有农民所有;五年之内回来,交还三分之一;如果五年之内不回,则失去土地所有权,不过旧主的坟墓不在此列;而对于逃到境外的土地旧主,柴荣把期限放宽至十五年内。
但这里还有可能产生一个问题,谁敢保证申请耕地的人不是在冒充旧主?针对这个有可能出现的情况,柴荣特别规定:一旦有人冒充逃户诈领耕地,旧主回来,则该人无条件丧失土地使用权,没有年限限制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柴荣还考虑到老百姓文化水平低,把诏书写的天花乱坠,百姓未必看得懂,会让一些官员钻空子,进而影响到土地政策的实施。所以柴荣在诏书上都是用极为浅显的白话。
农民有了耕地,就会生产出粮食,政府可以在夏天和秋天两次收粮,称为夏税和秋税。但有些官员经常在交税期限没到就上门收粮,百姓怨声载道,柴荣在显德三年的十月下诏:今后夏税以六月一日起征,秋税至十月一日起征,永为定制。而有时土地歉收,柴荣还会下诏减免税粮。据记载,柴荣在位五年半,先后十次减免税收,平均半年一次,这时非常了不起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上一篇:篮球场上的孤胆英雄:德罗赞的中距离艺术,挑战数据时代逆流而上
下一篇:疫苗:史上最大的医疗欺诈(第26册疫苗史...